国学生或成职场红人 学生:我们一直很"入世"
楼主 2020-10-09 22:52:46
5月底的一天下午,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团委老师龚术婷忙得不亦乐乎。她着急处理的是两个毕业生签约的问题。“还有一个同学在犹豫,其他23名同学的工作都敲定了。”挂了电话,她兴冲冲地对记者说。
人大国学院2007级共有32名毕业生,除8名同学选择去清华、北大以及荷兰莱顿大学等学府读博深造,其余24名同学选择了就业。光明日报社、人大附中、交通部、中国移动……成立于2005年的人大国学院,已连续四届把自己的毕业生输送到各个行业,用副院长孟宪实的话说,“单位越来越好了”。
文笔好是外界对我们的框定
2007级国学班班长徐业承是个“求职达人”,他面试过媒体、企业甚至证券公司,拿到了好几个录用通知,但最终他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做文职。这个来自施耐庵和郑板桥的故乡——江苏泰州的小伙子,写得一手汉碑小楷,曾以一篇四六骈文体的电函,打动了用人单位。
“记得当时笔试要抽签,我抽到的题目正好是给台湾一家友好协会写封电函,要求竖排,四六骈体,这个我太熟悉了。”徐业承说,国学院的学生读过大量国学元典,还专门设有诗文写作课程。 “一定要写出好文章,这是外界对我们最基本的框定”。
人大国学馆大厅有很醒目的“元典”两个字。孟宪实介绍说,传统的人文学科会有文、史、哲的细分,而国学院则以“元典”综合各种课程。学生要像古代士子那样直接面对经典,逐字逐句地研读经典著作,不仅深入了解每部经典著作的内涵和价值,还要弄清中国学术的源流与传承。
2007级毕业生王强,再有一个多月就要到隔壁的人大附中任教了。去年11月应聘时,王强在试讲环节讲了王羲之的《兰亭集序》。他援引《世说新语》对一些具体人物事迹的记载,描述王羲之笔下“或取诸怀抱,晤言一室之内,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”的魏晋文人风骨。旁征博引,让他从7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,成为最后被录用的三人之一,也是国学院“进驻”人大附中的第一个毕业生。
拿到广东一家报社录用通知的2007级毕业生彭鑫也说,国学给外界的感觉就是“大综合”。“应聘时,如果岗位对专业没有明确规定,大综合就是一个显著的优势。”在一家电视台实习时,彭鑫赶上要做一期钓鱼岛事件的特别节目,她的历史地理学知识便派上了用场,比起其他节目,这期特别节目更细致地勾勒了钓鱼岛归属问题的历史脉络。
来源:燕郊信息港网友